基辅深夜的一通电话,正将一个全球性的尴尬现实摆上台面。泽连斯基主动致电莫迪,表面上是求援,实际上却像是在质问。这通电话最吊诡的地方在于,双方都清楚对话的结果,但又都不得不走这个过场。
这背后,是西方援乌的疲态日益明显,而印度,这个所谓的“东方摇摆者”,却在通过炼化俄罗斯原油,间接为莫斯科的战争机器输送着经济血液。泽连斯基的这一通电话,与其说是寻求援助,不如说是把一个尖锐的问题直接扔到了莫迪面前。
一场注定被拒绝的求援
泽连斯基的诉求很直接,他呼吁印度“有必要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数量”,以此削弱俄罗斯的财政能力。这听起来合情合理,但对于新德里来说,这根本不是一个道德选择题,而是一道经济算术题。
印度高达82%的石油依赖进口,而俄罗斯提供的原油,每桶价格比市场基准低12到15美元。这意味着,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,每天能因此节省下惊人的4200万美元。
在即将到来的大选年,这笔钱可以转化为化肥补贴和电费减免,是莫迪政府稳定国内局势的重要筹码。更何况,美国财长耶伦近期访问印度时,已经亲口承诺“不会制裁购买俄油的发展中国家”,这无异于给了印度一张官方的“免责金牌”。
所以,当泽连斯基的急切请求通过电波传来时,莫迪的回应堪称外交辞令的典范。他重申印度致力于和平,支持乌克兰作为当事方参与和谈,并承诺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进行“面对面会晤”。翻译过来就是:你的立场我尊重,你的会我也会去,但动我的石油生意,不可能。
印度的算盘与代价
然而,印度这种看似精明的“多边套利”策略,正让它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。新德里以为自己抓住了战略机遇,但主动权始终在别人手里。莫斯科已经开始在能源供应上“看人下菜”。
近期,俄罗斯输往印度的乌拉尔原油含硫量突然升高,直接导致印度炼油厂的设备故障率飙升。与此同时,质量更优的ESPO原油却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。俄罗斯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印度,谁才是更优先的合作伙伴。
另一边的乌克兰,虽然不太可能真的“用无人机袭击印度炼厂”,但这种疯狂方案能在基辅的幕僚中被讨论,本身就说明了其愤怒的程度。对印度的“资敌”行为,乌克兰已经忍耐到了极限。
更现实的麻烦是国际舆论。当印度外长苏杰生9月出现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时,很可能会被乌克兰侨民组织的“石油血债”抗议所包围。泽连斯基的电话,实际上是逼迫印度在“短期经济利益”和“大国信誉”之间做出更艰难的平衡。
“失败者联盟”还是现实主义联盟?
这通电话的背景,远比俄乌冲突本身更复杂。一个关键变量是即将举行的“普特会”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与普京的会面,让被排除在外的乌克兰感到极度不安,担心自己会成为美俄交易的牺牲品。
在这种背景下,泽连斯基拉拢任何可能的力量就成了必然选择。他希望印度能支持“所有和乌克兰相关之事,都必须有乌克兰方面参与才能决定”的立场。这不仅是说给俄罗斯听,更是说给华盛顿听。
而印度同样有自己的烦恼。特朗普政府刚刚宣布要对印度征收高达50%的巨额关税,这让莫迪政府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的策略备受打击。一个担心被大国出卖,一个被大国贸易政策重创,乌克兰和印度的这次通话,颇有些“难兄难弟”抱团取暖的意味。
所谓的“失败者联盟”或许刻薄,但这恰恰反映了在超级大国博弈下,其他国家寻求战略自主的困境。他们达成的共识,虽然无法左右“普特会”的结果,却是一种姿态,一种不甘于被安排命运的挣扎。
结语
回过头看,泽连斯基这通深夜电话,真正的目的或许不是为了得到莫迪的“是”或“否”。他打这个电话,本身就是一种行动。他向西方盟友展示,自己正在尽一切外交努力;他也向全球南方国家揭示,所谓的“中立”正在如何延长这场战争。
而莫迪则被迫在全世界面前,为自己的选择进行辩护。这种看似圆滑的平衡,正变得越来越危险。当战争进入第三个冬天,人们会发现,“中立”从来不是免费的,所有摇摆不定的国家,最终都要为自己的精明算计支付账单。这一次,账单上写的不仅有乌克兰的国土,还有印度炼油厂烟囱里那些看不见的硝烟。
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