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近日在稀土领域再陷尴尬,前脚高调宣布“500亿卢比打造稀土帝国”,后脚便被自家国企的现实数据打回原形。其号称“自主研发”的稀土提纯技术长期卡在82%纯度,而外国同类技术早已突破99.99%,技术差距令印度稀土产业沦为“皇帝的新衣”。
印度虽坐拥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,但690万吨储量中70%与放射性独居石伴生,每开采1吨稀土需处理3吨“核废料”,环保成本达外国同类企业的4倍。更棘手的是,主要矿区位于反对党控制的邦,莫迪政府连征地都需反复协商,开采效率大打折扣。数据显示,印度去年稀土产量仅2900吨,不足外国零头,部分矿石甚至需走私至深圳等地精炼。
印度国有稀土公司IREL的年报披露,其提纯效率不足外国企业的三分之一,而开采成本却是后者的三倍。技术短板与成本劣势形成恶性循环:低纯度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,企业无力投入研发,导致技术停滞不前。业内人士指出,印度稀土产业目前仍停留在“挖矿卖土”阶段,若无法突破提纯技术瓶颈,再庞大的储量也难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。
展开剩余25%稀土作为战略资源,提纯能力直接决定其价值。印度若继续沉迷于“储量大国”的虚名,忽视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完善,其稀土产业终将沦为国际市场的边缘角色。不能提纯稀土,稀土真的就是土,这句调侃或许正是印度稀土产业最真实的写照。
发布于:浙江省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