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雪健的儿子李亘,拍了一部电影感动了姚晨,却从不提自己是“星二代”。他在娱乐圈摸爬滚打,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,背后是父亲李雪健的严苛和支持。这对父子的故事,讲的不是资源和光环,而是坚持和真本事。
李亘从不公开自己是李雪健的儿子。他不想一出道就被贴上“靠爹”的标签。娱乐圈里,星二代往往背靠父母,资源多得用不完,可他偏要走自己的路。
李雪健是谁?一个用命换来的演员。年轻时,他在工厂当工人,心里却一直想着演戏。后来进了文工团,26岁演了个老头,拿了全军最高奖。那时候没“流量”这说法,全凭真功夫。
李雪健的妻子于海丹,当年可是比他有名的大演员。她看中了李雪健的朴实和对演戏的痴迷。剧团里没人愿意演小偷这样的小角色,李雪健却接过来,演得有滋有味。于海丹被这份真诚打动,婚后甘心退居幕后,支撑起这个家。
有了家庭的依靠,李雪健才能全身心投入演戏。他演的《焦裕禄》,让无数人泪流满面。连焦裕禄的外孙,都是通过他的表演,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外公。这部电影,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。
2001年,命运却给了李雪健一记重击。他得了鼻咽癌,正在拍戏的他,硬是咬牙坚持。上午在片场演戏,下午去医院放疗,戏拍完才住院。病痛折磨得他几乎崩溃,连说话都变成了含糊的沙哑声。
那段时间,李雪健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。可一想到妻子于海丹熬红的眼睛,还有年幼的儿子李亘,他咬牙挺了过来。他知道,自己不能倒,家不能塌。这场病,不仅让他跟死神较量了二十多年,也让年幼的李亘懂得了什么是责任。
李亘小时候,看着父亲在病床上挣扎,明白了家里的一片天是父亲用命撑起来的。他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下,更怕自己的努力被归功于“李雪健的儿子”。于是,他选择隐姓埋名,靠自己闯出一条路。
他考上北京语言大学,又争取到去日本留学的机会。家里经济紧张,他在东京的餐厅刷盘子、送外卖,还要面对别人的冷眼。这份苦,哪是那些资源充足的星二代能懂的?回国后,他没找父亲帮忙,而是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,从剧组最底层的场记干起。
李雪健看儿子这么拼,心里又疼又欣慰。他从不给儿子介绍资源,也不靠人脉帮忙。他常说,路得自己走,摔倒了得自己爬起来,这样才走得稳。李亘也明白父亲的用心,他憋着一股劲,要证明自己行。
有一次,李亘拍了部短片,兴冲冲拿给父亲当生日礼物。李雪健看完,板着脸说“拍得不够好”,直接把片子“退”了回去。李亘当时心都碎了,觉得父亲连一句鼓励都不给,太冷漠了。
可正是这句“不够好”,逼着李亘沉下心去改。他一遍遍打磨镜头,反复推敲细节。后来,这部短片变成了长片《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》。电影上映后,姚晨等演员被片中的真情打动,主动为它宣传。
李雪健悄悄买了张票,一个人走进电影院。银幕上,那个在餐厅打工的少年,让他想起了儿子在日本的日子。电影结束,他眼眶湿了,第一次给李亘发了条消息,肯定了他的努力。这份认可,来的晚,但分量重。
娱乐圈里,星二代的故事不少。有的靠父母资源,演技却拖后腿,毁了好剧本。有的父母费尽心思铺路,孩子却还是扶不上墙。李亘却用自己的路,证明了实力比光环更重要。
李雪健和李亘的父子关系,没那么多亲密的拥抱和鼓励。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,彼此支撑。李雪健的严苛,是希望儿子靠真本事站稳;李亘的坚持,是想告诉父亲,不靠你,我也行。
这部电影的成功,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李亘的导演路还长,未来会遇到更多挑战。但有了这份磨砺,他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。娱乐圈瞬息万变,今天的掌声不代表明天还能红。
数据上,《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》在豆瓣评分7.2,票房不算高,但口碑扎实。观众说,片子里的情感真挚,像生活本身。这正是李亘想要的:拍出能打动人的故事,而不是靠父亲的名气。
这对父子的故事,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缩影。谁家没点难处?谁还没点梦想?李亘选择不靠父亲,靠自己闯出一片天,这种精神,比任何资源都珍贵。你说,这样的故事,是不是也让你有点想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?
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